理论体系的构建

  《内经》总结归纳了以前对“脉”的有关认识,构筑了经络学说体系的基本框架,是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。该书162篇中,专论或主论经络的篇章有20余篇,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、具体循行路线及其与相应脏腑的“属络”关系,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及气血在经脉中“如环无端”“周而复始”的运行,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标本、根结之间的上下、内外对应的联系,十二经脉和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。对奇经八脉中冲、任、督三脉的起止、循行路线、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,及带脉、阴阳维脉、阴阳跷脉的分布部位、生理功能作了大致的描述。对络脉及十二经筋、十二皮部的名称、分布、生理功能、常见病候也作了讨论。并以“天人合一”的思维方法,阐述经络气血运行与自然界日月时辰的通应关系等。

  《难经》首创“奇经八脉”一词,对奇经八脉的含义、功能、循行路线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,对正经和奇经的关系有明晰的阐发,对某些经穴(如八会穴)的特异性进行了总结,并提出了“十二经皆有动脉”“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”等理论,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。

  《针灸甲乙经》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,为晋·皇甫谧集《素问》 《针经》(即《灵枢》古名)与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三部著作分类合编而成,内容主要论述中医学经络学说和针灸方法,在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疗法的应用中,起到承先启后、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。